□ 奚梅根
有人说,美食是通往人心灵的捷径。
半个世纪前,我家住在锡城之南阳春巷大院里,临近古运河,出门西行不远,一过跨塘桥,便是繁华热闹的南长街了,一如苏州的山塘街和南京的秦淮河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物资匮乏,什么副食品都需要凭证供应,时值年少,吃嘛嘛香。跨塘桥旁边是南门有名的“矮脚楼”面馆,食客朝夕常满。记得捞面师傅是个和气的中年人,老少无欺。在鼓风机呜呜声中,大锅里的面条与水花一起翻腾不止,他一手用长长的竹筷捞起,一手用笊篱颠簸一下,尽量沥去水分,才盛进大碗里。瞧,亮晶晶的熟猪油浮漾在面汤上,蒜花翠绿,北风呼啸中,喝上一口,又鲜又香,美极了。一碗阳春面下肚,鼻尖冒汗,暖意盈怀,出门低吟雪莱“冬天来了,春天还会远吗?”之句,不亦快哉!参加工作后,我与一位同事聊天儿,一谈起常吃“矮脚楼”的阳春面时,始知其父就是当年的捞面师傅呢,我不禁“哦”了一声,心中一时惊喜交集。
每次看到美食店名,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。我不会忘记穆桂英糕团店的四色汤圆、玉兰饼、重阳糕、方糕、粢团、青团、糖年糕,食之,软糯香甜,齿颊留香,也不会忘记到黄泥桥堍去牛肉包子铺,品尝刚出平底锅的牛肉包,两面金黄,四边松软,蘸上陈醋,才吃着过瘾。这位做牛肉包子的老阿姨,就是我家的近邻,曾在灶台上指点母亲烹制“洋葱炒牛肚”,催人味蕾绽放。而一提起“南门同肠”,“老无锡”们就会眉飞色舞,这是聚鑫园菜馆响当当的招牌菜啊!解放前,我表叔的父亲早故,母亲以缫丝养家糊口,家境贫寒,祖母四处托人,才让他在那拜师学厨,三年得其真传,最拿手的就是做同肠了。表叔馈而报之,肠中套肠,甜咸适口,越嚼越香。聚鑫园菜馆一墙之隔就是裕兴肉庄了,常年飘散出浓郁的香味,我路过总要来个深呼吸,投去不舍的一暼,酱排骨、五香牛肉、乳腐汁肉、酱汁猪蹄、红肠、油爆鱼等卤菜,令人馋涎欲滴。家有来客,我就当跑腿拿一只搪瓷杯去肉庄买酱汁肉,只见店主切好肉,装好杯,再用铁勺从缸盆中舀起浓稠的卤汁浇在上面,大多是小半勺,他从不多给的。嘿!这卤汁,滋味醇厚,拌上晶莹喷香的米饭,油而不腻,悠悠下沉肚中,赛过山珍海味。
苏东坡诗云: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。”说的就是苏式月饼之妙。我最难忘的是当年“无锡第三副食品商店”出售的苏式月饼,因为重油重糖,吃起来口感好,强于广式月饼。
又是一个中秋夜,秋风摇得小巷上空的电线发出嗡嗡声,路灯昏黄,古运河流水汩汩,夹杂着墙脚下悠扬的虫鸣声,大院里显得格外静谧。一家围桌,吃着丰盛的团圆饭,有活鱼鲜虾以及裕兴肉庄的卤菜,并要吃糖芋头、菱角、熟藕、月饼。在灯光下,父亲拿出从三副买来的苏式月饼,打开圆柱形的包装纸放在八仙桌上,只见酥软白净的饼身,红红圆圆的盖印,香味便冲鼻间萦绕。他用菜刀将饼一分为二,每人都有一份。父亲笑呵呵地说:“少吃多滋味,大家尝尝月饼味道好了,过‘八月半’才有趣!”我分到的半块月饼是百果馅的,油汪汪、香喷喷的,咬上一小口,酥皮便会如雪花般地飘洒下来,我右手持饼,左手当碗去承接饼屑,再一点点地吸入口中吃下,最后,一一细嚼果仁,又香又脆,更是大快朵颐。
月色入户,夜凉如水。父亲上过私塾,会讲故事。这时,他一边喝着绿茶,一边说着《唐明皇游月宫》,我们听得如醉如痴。“时候不早了,我们到院里去看看月亮吧!”父亲提议说。于是,我们走到院庭中,清风拂面,皓月当空,把人的影子映在清水砖地上,不时拉得长长短短。邻居的小伙伴们正指着月中的淡淡阴影,七嘴八舌,呶!那个是嫦娥,那个是桂花树,那是个玉兔……我受此感染,举头望月,就越看越像了,忽发奇想,我要是也有一只玉兔,一同陪我玩玩,那该多好呀!
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”现在的南长街,成了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;阳春巷大院里也早已被高高的“日航饭店”取而代之。如今,这里繁华依旧,我年近花甲,追忆当年的美食,那种鲜、那种香,还有那种亲情,心中那份乡愁挥之不去,恰似古运河之水在日夜流淌啊!